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天烏烏

別:自然民謠

者:林福裕

者:台灣童謠
歌詞

天烏烏 卜落雨 阿公仔夯鋤頭仔卜掘芋
掘啊掘 掘啊掘 掘著一尾辿鰡鼓
咿呀嘿都真正趣味
天烏烏 卜落雨 阿公仔夯鋤頭仔卜掘芋
掘啊掘 掘啊掘 掘著一尾辿鰡鼓 
咿呀嘿都真正趣味
阿公仔卜煮鹹 阿媽仔卜煮汫
二個相拍弄破鼎 咿呀嘿都啷噹叱噹嗆 哇哈哈
阿公仔卜煮鹹 阿媽仔卜煮汫
二個相拍弄破鼎 咿呀嘿都啷噹叱噹嗆 哇哈哈
弄破鼎,弄破鼎 弄破鼎 咿呀嘿都啷噹叱噹嗆
哇哈哈 哇哈哈 哇哈哈 哇哈哈


歌詞深入介紹

(天烏烏是台灣北部民謠。原是一種順口溜的童謠唸詞,內容詼諧有趣,鄉土色調極濃。據稱發源於終年梅雨,台灣金瓜石一帶。)

由於台灣屬於四面環海的海島國家,下雨相當的頻繁,而且雨中情景
格外的富有詩意,也是寫作時的最佳素材,而「天黑黑」就是這些描
寫雨之旋律中,最歷久不衰,長久被人們所傳唱的名曲。
我們一般認為「天黑黑」為台灣北部童謠,其發源地為細雨不斷的金
瓜石,歌詞中述說著阿公阿媽為了泥鰍要煮鹹還是煮淡而吵的不可開
交,甚至打破鍋鼎,這表達了農民豐富的想像力和樂觀逗趣的個性,
其中我們哼唱的,是原系的旋律,加上鄉土民謠專家林福裕先生依據
唸謠的語韻編寫而成,並由「幸福合唱團」首唱,也錄製成唱片,而
流唱於民間。
其實台灣本島以「天黑黑,欲落雨」作為開頭句子的歌謠分佈極廣,
北、中、南部,台北地區、彰化、嘉南平原、高雄地區及屏東皆有之
,所以其原始發源地並無法加以考證確定,隨著各地的習俗的相異,
所衍生出來的唸謠內容也不盡相同,但可體會到「天黑黑」的素材來
源,應是一種極為普遍的順口溜童謠,後來經過專家的整理後,成為
令人喜愛的歌曲,加上許多演唱者的傳唱和媒體的傳播,十餘年來,
天黑黑已經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台灣民謠了。
資料來源:http://www.taiwan123.com.tw/musicdata/search_d.asp?id=2



關 於 丟 丟 銅 的 說 法

  關於這首曲調的說法,課文中採用的是最普遍流傳的一重,但為避免以偏概全之憾,茲附數種說如下:


  1. 擲銅錢遊戲時,落地叮咚作響的聲音。

      在昔的的農業社會中,民間曾盛行一種擲銅板的賭錢遊戲。玩這種遊戲時,須先找一個磚頭或石塊放在地上,參與的人依猜拳決定先後次序,輪流將手抽開,讓銅錢落在石上,看翻面的銅錢有幾個,以此決家勝負,銅板落在石上時會發出噹噹的聲響,這即是「丟丟銅」的基本旋律了。

      採取這種說法的有《鄉土組曲》(黃春明撰)及《丟丟銅不是歪歌》一文(林宗禧撰)。其歌名通常稱作「丟丟銅仔」或「抽銅仔」

  2. 火車經過山洞時,水滴加上車行時的聲。(課文中已述)

      採取本說法的有《鄉土組后》(黃春明撰)及《台灣民謠》(簡上仁著)

  3. 描述客家少女採踏水稻的歌謠。    

      稻米結穗之後,自然因重量增加而低垂,農家們為逼避免下垂的水稻妨礙田埂通行,也為了讓稻米聚攏在一起以禦強風,所以每當秋收之前,總要 「踏稻仔」讓稻穀往內傾例。

  4. 語帶雙關,描寫男女性愛的歌謠    

      採取本說法的有《從抽銅仔ㄉㄧㄨㄉㄧㄨ動仔》一文(李獻璋撰)及《「丟丟動」是否歪歌》一文(李濃屯撰),且多將此曲調稱為「抽抽動仔」或「丟丟動」。

  5. 敘述一則愛情故事

      根據布馬陣薪傳獎得主林榮春先生所提供之說法:

      日治時期參與開鑿三貂嶺山洞的工作人員,有一位來自大陸的技師,因喜戴紅帽,當山縫中的水沿著他的長衣滑落時,會發出滴嗒之聲,人們皆稱他為「紅尾嗒滴」或「紅尾義仔」。「紅尾義仔」與一位宜蘭姑娘相愛,但交往了一年多,卻移情別戀...

      終於山洞鑿開了,大家皆欣喜若狂,只有這位姑娘悒鬱不樂,就有人即興為他唱出了哀嘆的「丟丟銅」曲調。

      就其曲調研究,其音域為大九度,五聲音階徵調式,其旋律動向為「商 →徵.羽→徵」。    這首宜蘭調雖然在台灣流傳廣泛,但最早是以何種語言來演唱,我們並無切實證據,歌仔戲的曲調中,有人稱之為「客人調」。然而不論是源起何種族群,它們皆是口語化且加上許多襯字的七字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